英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本国民之车,人见人爱的东瀛小精灵,K [复制链接]

1#

如果你是一个对日本有一点了解的人,那你应该对遍布日本大街小巷的“盒子车”不会陌生。他们大多挂着黄黑相间的车牌,其分布之广泛,甚至占据了街上汽车的大半份额,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处没有言外之意)。这些盒子车,和干净整洁的小街道,独栋小公寓,以及安宁恬静的日式生活一起,构成了众多中国人对日本的第一印象。然而对于人均可支配收入10万+的国度而言,他们为什么放着大车和豪华车不开,偏要选择这些“小可爱”呢?

始于战后昭和,为了全民有车

K-Car在日语中被叫做“軽自動車”,与人们的常规认知不同,这一类型的微型机动车涵盖了-cc的摩托车——“軽二輪”和cc以下的三轮/四轮车——“軽三/四輪”。然而在大多数国人的眼里,最出名还是“軽四輪”,毕竟它的形式最多样,也有着最高的出镜率。而最初这一车种的诞生,其实是与那场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的结束有关。

二战时期,日本的经济遭到了应有的毁灭性打击,大多数民众负担不起较大尺寸的汽车,甚至无法承受高昂的燃费负担。没了需求自然无法形成市场,对于汽车工业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手振兴本国汽车工业,制定了准入门槛更低的K-Car标准。

第一版的K-Car标准基本可以看做扣壳摩托车了,长宽高被限制在2.8/1/2m以内,二冲程引擎排量cc内,四冲程引擎排量cc内,现在看来基本也就是单缸摩托车的水平,可以说只要是一坨勉强能动的小铁壳都能算进去。到了年4月,政策激励被正式立法取代,标准放宽到长宽高在3/1.3/2m以内,引擎排量统一规定在cc内,再加上税费、保险、手续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这个时候的K-Car终于吸引到了更多厂家参与其中,掀起了第一波造车浪潮。

在此之中,有很多日后声名鹊起的日本车企都是靠造K-Car起家或者涉足汽车界,比如“小车专业户”铃木的首款汽车就是Suzuraito,这台两冲程双缸cc、前置前驱、齿轮齿条转向、四轮独立悬架的双门小车,是铃木自己在世界小型车称王的开始。

如今身靠全时四驱、水平对置独行天下的斯巴鲁,首款汽车也是年推出的斯巴鲁,外形酷似甲壳虫,但是身材相当娇小,同样搭载双缸两冲程引擎,采用的却是后置后驱布局,再匹配上4速手动变速箱,性能表现肯定要比铃木好上不少。也正是因此,在K-Car历史中的分量也更重,被很多人视作K-Car的鼻祖。

此外还有年才开始生产轿车的马自达,推出的RCoupe和Carol曾一度威胁到斯巴鲁的王者地位,占到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后来马自达站稳脚跟推出发展到今日的马自达3和马自达6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往后,本田在年发布了T小货车,受到了很多个体户的欢迎,同时四缸引擎又不失本田的性能追求,而四年后的轿车产品N成为了今日神车飞度的精神鼻祖。

不过,随着日本经济的飞越时代来临,日本政府减少了对K-Car的政策倾斜,变成了单纯超小尺寸的微型车,同时更为严苛的排放法规也对小排量愈加不友好,这让其销量从年的75万台峰值骤降到年的15万台。考虑到当时很多车企都开始投身于大尺寸大排量的轿车和越野车,以满足财富迅速增长的中产阶级的需求,K-Car这一仍然停留在cc的车种迎来了最大的生存危机。

于是到年,日本政府作出让步,再一次放宽标准,长宽限制加大至3.2/1.4m,排量上限也提升至cc。年3月又一次放宽标准,车长上限为3.3m,排量上限cc,但是功率限制在47kW以内。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年10月,考虑到日趋严格的安全碰撞要求,车长宽限制分别加大到3.4m和1.48m,高度继续保持2m不变,这时日本的K-Car标准就此定型。

百花齐放时代,打开方式千奇百怪

尽管车身尺寸标准屡次放宽,但是相比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K-Car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能被视作“侏儒”级。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又各不相同,无论是日常代步,生产工具,甚至是闲暇玩乐,价格低廉的K-Car都得有所对应。于是乎,在日本汽车百花齐放的时代,K-Car市场简直是成为了日本汽车人创意大爆发的最好秀场。各种车型,需者自取。

想要在原野中翻山越岭吗?这里有铃木JIMNY、三菱帕杰罗Mini、大发TeriosKid这种硬轴驱动,甚至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的硬派越野车。尽管性能无法比肩正儿八经的普拉多、帕杰罗和途乐,但是在日本的山林中闪转腾挪,来一场亲近自然的小探险还是完全能胜任。

想要给杂货铺拉点日用百货吗?这里有大发HIJETTruck(丰田PIXISTruck斯巴鲁SAMBARTruck)、本田ACTYTruck、铃木CARRY(五十铃CARRY日产RTClipper马自达ScrumTruck三菱MINICAB)这种平头微卡,不仅转弯半径小于4m,甚至还有增压引擎和四驱版本可供选择,堪称回本利器。

想要在狭窄的山路上演后尾甩动的“峠の传说”吗?这里有在售的大发Copen、本田S以及驰名东瀛的“平成ABC”:马自达AutozamAZ-1,本田Beat,铃木Cappuccino。FF布局、FR布局、MR布局悉数登场,别看车小,本事不小。重量之轻,操控之纯粹,颇有60年代英伦跑车之风范。

想要和自己的伴侣在乡村的恬静角落野营一宿吗?这里有各种各样的K-Car房车,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加装各种拓展装置,实现2-4人的基本住宿起居,除了厕所没有,其余基础设备都可以有。

即便是现在占据着绝对多数的K-Car盒子车,也有着很多常规车型所见不到的独特设计。比如本田N-VAN上的无B柱侧滑门,以及副驾驶和第二排座椅完全纯平收纳的设计,就完全在狭小的车厢内把装载空间做到最大化。魔术座椅的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第二排座椅的单薄只能保证短途有地儿坐,连头枕都没有,简化程度可想而知。

K-Car这么香,为啥咱没有?

如果回顾我国汽车史,其实咱不是没有引入过K-Car。实际上它们曾构成了90年代私家车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铃木奥拓,第二代、第三代、第七代都有国产。到了第七代的时候,引入国产的版本已经不能被算作K-Car了,因为全球版的尺寸已经全面膨胀成标准的A00级车。

此外还有脱胎自铃木WAGON-R的北斗星;

原版引进大发Hijet的天津华利“黄面的”;

逆向自铃木Every的开瑞优派(讲真这台车比浪迪还贴近原版);

以及在华销量极高的各类中置后驱微面,因为它们的祖先都要追溯到铃木的Carry。

而且不仅在我国,在韩国也有一款受K-Car启发的起亚RAY,尽管尺寸全面超标,但是在韩国也是不折不扣的精致微型车,副驾驶一侧还采用了无B柱的后排侧滑门。可以说高度吸收了日本K-Car的设计经验,同时基于Morning打造也降低了成本。该车也曾在我国展出,一度传闻要引进。

当然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这些K-Car也曾随着日系车企进军的脚步占据过当地的廉价车市场。因为这些曾经引进K-Car的市场,最终却没有像日本那样,让这种极具实用性的车种成为国民的选择,而是仍然让传统的轿车和SUV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于是有些眼红的人看着这些盒子车迟迟不引进国内,便开始屡屡妄想“K-Car一旦入华,五万元必火!”下意识推断国人的购车观念,认为不买K-Car是爱慕虚荣的表现,是国人购车不够务实、市场处于初级状态的体现,甚至断言未来当百人汽车保有量趋近于日本的程度时,K-Car的流行便会水到渠成。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各方各面可以说已经没有了K-Car存活的土壤了,原因有四:

第一,中国的交通体系大规模参照欧美,安全观念无论是传统的“铁皮论”还是现代的碰撞测试,K-Car都占不着任何便宜。现在的盒子车为了尽可能增大车内空间,在前置前驱布局的情况下不断压缩机舱的空间,直接影响碰撞时对乘员的缓冲,而且很难通过提高钢材强度来解决,在J-NCAP碰撞中拿到90点以上的五星级成绩难于登天。即便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强制安装主动安全系统,但是,想一想开K-Car的有相当一部分可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第二,中国的购车观念本身就需要更大的车体,这不仅与碰撞安全相关,还与行驶安全相关。高于车宽的车体带来的就是重心过高,别说弯道操控了,你就是跑个直道遇到一股侧风都够你胆战心惊一阵的。什么?没体验过?建议去开北斗星上高速,体验一下大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的震撼吧!这种稳健的驾驶感受没人不喜欢,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牺牲这一项指标去换取更大的车内空间,毕竟同等价位又不缺宽的车。此外国人对NVH的要求非常高,像这种风阻系数接近于一堵墙的车型,开上七八十公里的时速,怕是要戴耳塞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第三,K-Car的价格其实并不便宜,即便在国内可以用上价格低廉的1.0L、1.2L的“大排量”引擎,这类车型所付出的成本也并不低。你所看到的那些精巧的设计很大程度上都是逼出来的,以便能在同质化极其严重的K-Car市场,凭借着微弱的优势博取消费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