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新手上路
- 1
- 11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1-03-08 19:29
|只看楼主
历史建筑, 是城市发展的有力见证, 承载着丰富的 历史与地方文化信息。 双台子区双盛街道办事处 曙光社区域内的 辽宁省北方工业学校旧址 曾是营口市第二师范学校, 它的音乐楼以其独特的形态, 坚强地屹立在那里, 等待发现、欣赏和保护。 近日, 在一位特别向导的带领下 记者走进音乐楼, 聆听它和它背后的故事。 这位向导名叫高雪, 今年36岁, 是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系(北校区) 最后一届学生, 现是双台子区文惠幼儿园教师。 “年入学这里, 年转校区后 就再也没有来过, 一晃快20年了。” 高雪激动地说, 走进校门的那一刻, 看着眼前的一切, 记忆的匣子就打开了, 那是青涩的少女时代, 更是珍贵的求学经历。 音乐楼。 “你瞧, 这是办公楼, 西侧是寝室楼, 东侧就是音乐楼。” 高雪驻足在大门口, 指着曾经熟悉的每一栋建筑 向记者介绍着情况, 边说边走向音乐楼。 说起这栋音乐楼, 它的背景更为复杂, 故事更多。 这栋音乐楼 原属营口市第二师范学校, 人们都把这所学校叫“二师”, 盘锦建市后, 这里变成了盘锦市师范学校, 大概也是当时盘锦的最高学府。 “二师” 大约是—年起建的, 砖混结构, 年交付使用。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 盘锦市高中分校一年部、 盘锦市实验中学分校, 都是它曾经光荣的经历。 外墙上青、红相间的马赛克墙砖是音乐楼的特别之处。 年, 再次更名为 辽宁省北方工业学校(北校区)。 年学生搬离此校区, 音乐楼也就闲置下来。 学校虽然几易其名, 但从那里走出来的 一批又一批的各类专业人才, 是不会忘记他们的母校的, 自然, 也忘不了这栋音乐楼。 “这楼的马赛克墙砖是最特别的, 其他楼都没有。” 高雪用手摸着 外墙上青红相间的墙砖 笑着说, 这几栋楼就数它最好看, 我们都愿意在它前面照相留念。 说着, 高雪拿出手机 给记者看她翻拍的老照片, 照片上的她 在彩色音乐楼的映衬下 是那么的清纯美丽。 音乐楼里的舞蹈教室。 走进音乐楼, 一楼左手边有个教室。 高雪介绍: “这是舞蹈教室, 用于排练民族舞和大型活动。 我是学校合唱团成员, 一有活动就在这里练习。” 她说, 学校*乐团也在这里排练, 特别吸引人, 她经常和同学趴窗户看。 右手侧是多个小教室, 由于一楼和二楼的格局相似。 我们直接参观了 高雪曾经练琴的二楼。 “每上一个台阶, 我的心跳就加速。” 高雪说, 二楼面积约平方米, 有几十个小教室, 她的练琴室是, 大概五六平方米见方。“ 这间练琴室 有两架风琴供两个学生一起练习, 在哪间练琴室练习 是根据入学时的学号分配的, 我是37号, 所以就和38号同学 一起背对背练习。” 她一边说 一边演示当时练琴的样子。 风琴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乐器, 也是师范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必修的乐器, 然而 对于乐感不是很好的高雪而言 学琴有点难度。 老师指导她先练左手、 再练右手, 两手合练好了之后, 再与脚配合弹奏。 “睡吧睡吧, 我亲爱的宝贝……” 《舒伯特摇篮曲》 是她学会的第一首曲子。 音乐楼二楼面积约平方米,有几十个练琴小教室。 练琴虽然辛苦, 但高雪特别喜欢。 “当时有5个年组、 大约多人需要练琴, 每人每周只能有一次 两个小时的练琴机会。” 她每周四晚上练琴, 不但没觉得枯燥, 反而希望时间能更长一些。 唯一一次“偷懒” 是为了看彩虹, 她记得那天下了大雨, 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 “有彩虹”, 大家都跑到窗边欣赏美景。 那时, 她才17岁。 高雪初中毕业之前 没有离开过家, 随着课程越来越丰富多彩、 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她也越来越适应住校生活了。 “现在虽然没有风琴, 也没有其他人在, 但那时的画面就在眼前, 那是我最美的青春记忆。”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有出息。” 为我们开门的62岁的杨德印 指着高雪笑着说, 在他的印象中, 这所学校几易其名, 大概 叫“二师”时间更长一些。 但是无论怎么改, 也没有改变它育人的功能。 回想起来, 那一批又一批 朝气蓬勃的孩子们, 仿佛就在校园里, 在他的眼前欢歌、 跳跃。 高雪走进练琴室,往日的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历史建筑 是传承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高雪和杨德印都觉得 应该妥善处理好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让这幢“有故事”的老房子 更好地“活在当下”。 文/记者陈春梅李博图/记者潘浩 责编:周爽穆丽 编辑:穆丽 校审:董志勇 新闻 投稿邮箱:pjwxz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