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TUhjnbcbe - 2024/4/25 17:22:00

美国《时代周刊》上的蒋介石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积极倡议,推动下。中,美,英,苏最终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同年底,缅战爆发;国军应英国请求,又出于承担盟军责任;以国民党中央军精锐组建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但由于英国又无保卫缅甸的决心和私心作祟,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导致中国远征军悲剧性惨败。本文将依据权威史料,讲讲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史料来源

杨天石:《蒋介石为什么与史迪威水火不容?》

抗战史记:《史迪威真祸害中国!》

杜聿明、宋希濂等编:《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戴安澜将军》,安徽人民出版社年版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缅甸作战》(上),中华书局年版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林蔚致蒋介石》时间注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同古战斗第5军人口伤亡数》时间注年4月6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蒋介石手令》时间注年3月28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昆明参谋团:《缅甸战役作战经过及失败原因与各部优劣评判报告书》时间注年9月30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杜聿明致徐永昌密电》时间注年4月10日,4月24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杜聿明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年4月17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中国抗战领袖—蒋介石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力推反法西同盟建立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于12月9日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组成反法西斯各国常设的联合军事委员会或联合军事会议,并召开首脑会议。罗斯福,丘吉尔对此立即表示赞同,并希望“尽快行动”。斯大林虽极表赞同,但由于深陷苏德战场,为避免两线作战;故表示苏联“目前不能对日宣战”,不便直接参与对日作战行动。蒋介石也成为二战反法西同盟的首倡者,他的“苦撑待变”“积极寻求外援,并组建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目标,终初步成形。

年12月10日,11日,蒋介石在重庆数次邀集有关各国大使和武官,商讨联合抗日的具体计划,达成组织中英联军共同保卫缅甸,并由美国向中国和中英联军提供援助等协议。16,17,19日,蒋介石为确保缅甸和滇缅公路的安全,以便美国的援华物资能经缅甸和滇缅公路输入中国,粉碎日本困死中国,压迫重庆国民政府投降的战略意图,并趁势挺进印度与纳粹德国会师中东的“美梦”。又数次同美国的高斯,麦克卢尔,英国的卡尔丹尼斯和荷兰的保斯等人分别会谈,磋商组织联合军事委员会和召开中,美,英3国联合军事会议的具体步骤。

重庆黄山云岫楼(蒋介石官邸)

12月23日,中,美,英3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黄山蒋介石官邸举行,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麦克卢尔两位将军,英国代表为英印殖民地全军总司令魏菲尔爵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等。会议由蒋介石主持,达成如下协议:(1)组织中,美,英,荷联合参谋会议,定期开会;(2)建立中,英联合军统帅部,人选另商。(3)组织中国远征军3个军入缅布防;(4)由美国向国军和在华美国空军志愿队(指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提供急需的武器,弹药,燃料和配件,并着手用美式武器装备国军在云南的部队;(5)使用美国空军协防缅甸和云南。26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建立了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依此入缅与英军协同作战,打击日军。之后证明,所谓的中英军事同盟完全被英军私心所破坏。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建议建立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最高统帅。

年1月1日,中,美,苏,英等26个国军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共同对法西斯轴心国作战。孤军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国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转机,更为中国日后位列联合国五常奠定了基础。联合国五常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留下了最宝贵的政治财富,近代中国首次以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并惠泽至今。打开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

蒋,宋夫妇与史迪威(宋美龄曾试图化解两人矛盾)

三.日军高歌猛进,英军被迫拉中国远征军“入坑”

年1月2日,蒋介石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最高统帅。3月9日,史迪威被任命中国战区参谋长兼美国总统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及美国援华物资监理人;而援华物资监理人的身份,是其挟制蒋介石,谋夺中国战场军事指挥权最重要筹码。中国遂与同盟国军形成同日联合作战的有利形式。最初,蒋介石对史持欢迎态度,其后,二人间逐渐发生矛盾,并且不断发展、强化;这也大大影响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和之后中国战场的战局。

早在年12月23日,日军就大举进攻缅甸。当天54架日本轰炸机第一次空袭仰光,中国重要的对外交通运输命脉滇缅公路(昆明—仰光)受到严重威胁。国民政府即刻向英国提议,同意早已集结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协助英军作战。遗憾的是,英国却不肯放下“日不落”帝国老大的架子,又严重蔑视国军的战斗力,还担心国民政府借此扩大在缅的影响力,助长缅甸反英情绪。因此,英国虽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但很快就出尔反尔,又要求中国远征军暂勿入缅,错过了入缅作战最佳时机。这也预示了中,英在缅甸的军事合作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悲剧。

当时,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时期,蒋介石对盟军的合作自然期望甚殷,但是,美国此后却并无重要动作,英国态度又消极,这引起蒋介石严重不满。年1月30日,蒋介石日记云:“美英对于整个战局与太平洋战局,仍无具体整个之组织。”“彼轻蔑我国,可谓异甚,应严加责问。”

日军大举进攻缅甸

年1月,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指挥第33,第55师团从泰国向缅甸突进,第55师团于19日轻取缅南战略要地土瓦,31日进占缅甸第二大港毛淡棉;日军另一路第33师团于2月4日攻陷毛淡棉北面的巴安,8日强渡萨尔温江,一举突破了仰光东部的第一道防线。3月4日,第55师团进占仰光东北公里外的佛都勃固,仰光危急。开战仅两个月,英国防御就全线崩溃,缅甸战事危殆,这进一步威胁滇缅公路的安危。而英国政府决定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战场,在亚洲采取“弃缅保印,保存实力”战略。故驻缅英军(以称简称英缅军)不思应战,竟打算利用中国远征军来阻滞日军,以掩护其撤往印度;这才同意中国远征军开进缅甸。

早在2月26日,蒋介石就命令国军第5、第6两军紧急开进缅甸。3月4日,蒋介石面谕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长杜聿明,要他在史迪威到任之后“绝对服从”其指挥。杜问:“如果史的命令不符合你的决策时怎么办?”蒋称:“可打电报请示”。但蒋回重庆后,又以手书告诉杜聿明,强调“绝对服从”史迪威的重要性。6日,蒋介石在重庆与史迪威第一次见面,就向他表示,准备将缅甸战场的指挥权交给他;史料来源杨天石:《蒋介石为什么与史迪威水火不容?》。但是不久,蒋介石因与史迪威矛盾重重;另组建军委员驻滇参团,直接指挥中国远远军,在部队内部形成史迪威+罗卓英,蒋介石+杜聿明两头领导,这给整个会战的指挥造成极负面的影响。

中国远征军编制和主要指挥官如下: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位,由杜聿明代理,后改由罗卓英继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第5军长杜聿明兼(副军长丘清泉),下辖第师戴安澜部,新编第22师廖耀湘部(荣誉1师扩编为新11军,实为2师乙种军编制);游击支队黄翔部;第6军长甘丽初,下辖第49师彭璧生部,第93师吕国铨部,暂编第55师陈勉吾部;第66军长张轸,下辖新编第28师刘伯龙部,新编第29师马维骥部,新编第38师孙立人部,第36师李光鹏部。史料来源于杜聿明、宋希濂等编:《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3个军全部是中央军部队。其中第5军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昆仑关大捷的英雄部队,中国第一支,也是当时唯一的全机械化精锐。而第66军,原为粤军;曾是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表现最为优异的地方军,万家岭大捷的英雄部队;但年初桂南会战,军长叶肇擅自下令撤退;导致宾阳惨败,战后第66军番号撤销,直到年初才由第二补训处重建,其新38师原为宋子文重金打造的精锐税警总团,淞沪会战后改编而来,孙立人将军和他的新38师将在仁安羌扬名世界。从年2月起,中国远征军陆续开进缅甸。

全线溃败的英军

四.中国远征军首战皮尤河告捷,蒋介石与史迪威却矛盾开始

为应对中国远征军入缅。3月7日,日本南方军又将第18,第56师团补充给第15军;至此,由饭田祥二郎指挥的侵缅日军为4个师团10万人,第18师团是日军精锐,因擅长丛林作战,号称“丛林之王”。3月8日,由于英缅军未能在仰光组织有效的防御,仓惶撤出,日军第33师团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仰光。滇缅公路海上入口被切断,日军完全掌握了缅甸战场的主动权;达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随即日军又制订预定于5月底前捕捉中英联军主力,嗣即在缅甸境内“肃清残敌”的第二阶段作战计划。为实现此计划,日军分兵3路北犯:中路为主攻方向,由第18师团,第55师团沿仰光经同古向曼德勒进攻;西路第33师团沿伊洛瓦底江进攻仁安羌,包抄曼德勒的左翼,东路由第56师团进攻腊戍,企图切断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退路。

正当日军兵分3路北犯时,中国远征军适时赶到前线,针对日军进攻,作了如下部署:以第6军担任东路莫契,雷列姆方向的作战;第66军作为预备队,驻防曼德勒,腊戍一带,待机歼敌。西路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作战,由英缅军第1军团(该军团辖英缅第1军,英印军第17师,英装甲兵第7旅)担任。

年3月19日,蒋介石再次与史迪威谈话,分析缅甸战场形势,提出“目前应取守势,切勿轻进以求侥幸”。蒋称:“如果再过一个月,防线平安无事,他将考虑进攻的问题”。谈话中,蒋要求史迪威保证不要让第5、第6军吃败仗(第5军是国军仅有的全机械化精锐。蒋的谨慎无问题,事后也证明蒋的正确),但史则表示无法办到,要蒋“另外找一个能保证这一点的人来,因为我无法保证做到这一点”。这次谈话,史迪威大为不满,当日即在日记中指责蒋为“固执的家伙”。在此期间,美方发表消息,声称中国第5、第6两军全归史迪威指挥,入缅作战;蒋介石认为此属泄密行为,日记云:“美国又发表我入缅军之番号,无异详报于敌军,其可虑可危,未有如此事之甚者。故寝为之不安。”这成为蒋介石,史迪威矛盾的开始。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作战剧照

第师戴安澜部附骑兵团及工兵部一部,已于年3月8日到达同古,9日接收英军防务。11日,以骑兵团等部推进至皮尤河及其南12公里处担任警戒。但是3月18日,英缅军却全部撤退,日军第55师跟踪追击,一举突进到皮尤南12公里处,与中国远征军发生了遭遇战,中国远征军成功掩护了英军脱离敌追击,安全撤出。远征军前哨部队连日完成预定任务后,即在黑夜掩护下撤退,埋伏在皮尤河南岸两侧,准备歼灭冒进之敌。19日,日军果然轻敌冒进;当敌军用汽车数辆进至桥北端时,远征军即用早已准备好的电气导火爆炸,一举炸毁桥梁,敌车尽覆,后续车辆瞬间挤塞在南岸公路,但日军仍下车顽抗挣扎。这时,远征军骑兵团已完成既定任务,转移至后方既设阵地,皮尤河岸仅留少数部队,阻击迟滞敌前进。战至深夜,也撤到既设阵地。

皮尤河前哨战是中国远征军踏入缅甸后首战,就予敌沉重打击;大大提振了军威信心。而年3月10日,在史迪威赴缅指挥前夕,蒋介石又与史谈话,声称“我军此次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苟遭失败,不但在缅甸无反攻之望,即在中国全线再发动反攻,滇省与长江流域后备不坚,亦将势不可能”。他主张保卫当时距离中国后方据点较近的缅甸的首都曼德勒(瓦城),待日军深入,予以痛击后再行反攻。

仰光是美国援华物资的转运站。史迪威视之为“生命线”,认为“一旦失去仰光,供应线将被切断”;同时又期望通过收复仰光来扬名立威。因此,他在入缅后不久,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就雄心勃勃地迅速拟定计划,准备推动中国远征军尽量南下,收复仰光(拿国军,来完成史迪威个人的军事成就)。年3月18日,史迪威飞返重庆,向蒋提出此项建议,但蒋介石认为,仰光濒海,日军具备海陆空三方面的优势,国军如无空军和炮兵掩护,很难克复该地。史蒋二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蒋每提一个论点,史迪威即加以反驳。当日,蒋在日记中批评史迪威“无作战经验,徒尚情感”,“不顾基本与原则”。很快日军的快速推进,英军的全速崩败,使得史迪威“反攻仰光”化为泡影。随后,他又提出“曼德勒”决战的构想。

浴血拼杀的国军勇士

五.第师同古扬威,杜聿明违抗史迪威下令撤退

年3月20日,同古保卫战打响。日军自皮尤河遭到伏击后,行动极为谨慎。先头部队以步骑步联合的五六百人,搜索前进。当发现远征军在同古以南的鄂克温的前沿阵地后,即以1联队附山炮4门,向鄂克温猛攻。21日,敌增炮2门整日轰击,敌机也赶来增援轮番轰炸同古城。国军官兵英勇阻击,阵地始终屹然不动。22日炮战激烈,日军一部企图迂回突进城内,被国军击退。第师虽是孤军深入,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杀身成仁,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23日,敌增至2个联队,炮12门,以战车,装甲车为掩护向鄂克温猛扑,敌机20余架连续6次投弹,扫射。第师出敌不意,以步骑配合向敌侧后反击,成功炸毁敌战车,装甲车各2辆,汽车7辆;夜八九时,敌再次攻击,阵地被突破一部,双方展开对攻战至彻夜。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戴安澜

24日,日军在正面猛攻鄂克温阵地同时,另一部五六百人向同古以北8公里的克永冈机场迂回攻击,并攻陷了机场,切断了第师与军部的联络。第师陷入被包围的险境。戴安澜将军遂调整部署,放弃外围鄂克温,坦塔宾前沿阵地,集中全师主力死守同古。惨烈的同古保卫战进入城防战阶段。戴安澜将军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须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戴将军忠勇决心的精神感染了全师官兵,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表达了与同古城共存亡的决心。

日军进占鄂克温后,即兵临同古城下。尽管第师官兵浴血拼杀,但战局对中国远征军十分不利。自3月17日起,敌机多次对同古反复轰炸,市区房屋均被摧毁,戴安澜将军请求飞机助战,但负责缅甸盟军空战的英国皇军空军竟陷入一片恐慌,根本不愿派飞机参战。21日,日机突袭英国马格威空军基地,炸毁英机40多架,另外美国空军志愿队6架飞机也被炸毁。至此,英缅空军全部覆灭,日本完全掌握了缅甸的制空权,对中国远征军造成极大的威胁。

3月25日拂晓,日军第55师团集中3个联队由北,西,南3面围攻同古。第师战士们沉着应战,并火烧森林,冒着烈焰与日军终日血战。26日,敌主力突破城西北角,第师退守同古铁路以东,继续的抵抗。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伤亡均大;但国军勇士士气高昂,视死如归。27日,敌主力继续围攻同古,因陷入血腥白刃战,日军丧失炮火优势,第师战士们奋勇冲杀,大量杀伤日军。28日,日军第56师团也赶到同古参战,中国远征军决定调派新22师廖耀湘部前往解围,双方援军对峙于同古以北的永冈一线。日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决定先集中主力消灭同古的第师,对新编22师暂取守势。

第55师团集中全部兵力和火炮,在飞机掩护下向同古发起总攻;为减少伤亡,竟向城内施放大量糜烂性毒气。日军甚至化装成英缅军及缅甸人驱牛车企图混入同古城内,里应外合,被第师官兵发现消灭。当夜11时,一股日军从同古东南渡过锡唐河,偷袭河东第师司令部,戴安澜将军亲率少量部队沉着应战,并令城内各部夹击,一举将敌逐出城内,稳定了战局。

29日拂晓,中国远征军新编第22师廖耀湘部攻克南阴车站,但向同古的推进仍较缓慢;第师面对日军连续攻击,已伤亡惨重,弹尽粮绝,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同古保卫战期间,史迪威坚主远征军反攻,杜聿明则指出此时兵力不足,反对进攻,二人发生争执,以致闹翻。史迪威要求杜“服从命令”,竟派人监督杜执行,但杜认为此举关系远征军存亡,国军既未能适时集中兵力与敌决战,即应在予敌一定打击之后及时转移,以保存战力。杜聿明的想法得到蒋介石的支持,而史迪威则对杜聿明的抗命不满,在日记中斥责杜聿明和新编第22师长廖耀湘为“卑怯的杂种”和“十足的懦夫”。

为让第师摆脱险境。杜聿明不顾史迪威强烈反对,下令该师于当晚突围。突围时,戴安澜亲率一部断后,并派一部佯攻,成功掩护主力突出重围成功强渡锡唐河。30日晨,全师有序撤至叶达西附近。

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国民党中央军精锐第师以1师之兵力战4倍于已,火力及空军又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第55师团;在后援不至,孤军奋战的极为不利情况下,依靠着高昂的斗志予敌重创,打出了中国王牌军的威风。让开战以来,就一路溃败的英军大加称赞国军的战斗力;连一向看不起中国军队的日军战史都深表钦佩,称赞:“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收容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也确实十分勇敢,军司令饭田中将及其部队对其勇敢均表称赞”。是役被击毙的日军大佐横田所遗日记称:“南进以来(指太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南下—笔者注),未遇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也”。史料来源于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缅甸作战》(上),中华书局年版,史料未注明横田具体的部队番号。

此役中国远征军毙伤日军3,人(另一说人),第师亦损失严重,伤亡达人(另一说4,人)。这也是第师继第74军在上高孤军击败日军第34师团主力和独立混成第20旅团,再创以少敌多,以弱胜强的壮举。史料来源于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藏:《同古战斗第5军人口伤亡数》时间注年4月6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史迪威,罗卓英视察中国远征军

六.蒋介石为保美援,对史迪威退让

杜聿明的抗命引发史迪威的愤怒。年3月31日,史迪威突然返渝,向蒋介石提出:对指挥中国第5、第6军,“深感所得权限未足,未能令出必行,致有三次可以发动反攻之机会,皆蹉跎坐失”。他要求蒋介石免去其本人职务。

对史迪威的态度,蒋介石自然感到不快,日记云:“以我军师长不听其进攻同古敌军之命令,乃呕〔怄〕气回渝辞职,殊出意外。我出国作战,对敌对友,对当地民心,皆多困难,客卿指挥我军,又不熟悉各方内情,皆须面面顾到,较之在国内作战之单纯者,其难易相去有天壤之别,殊为可虑。而史氏受英方之宣传与运动,更可顾虑。于缅战英军无力,而必欲掌握指挥权,图保其虚名,殊为可羞。明知我虽牺牲而无益,然为全局与美国关系计,又不能不撑持到底,惟有照预定方针进行以待时局之推移而已!”同样,史迪威也感到不快,日记称:“由于愚蠢、恐惧和态度消极,我们失去了一个在东吁打退敌人的绝好机会,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的插手。”“他身处距前线英里的地方,写下一道接一道的指令(蒋越级指挥,远程遥控指挥确认是大弊端),要我们去做这做那,其根据是零散不全的情报和一种荒谬的战术概念。他自认为懂得心理,事实上,他自认懂得一切,他反复无常,随着行动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而不断改变主意。”“其结果是使我本来就很小的权威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没有军队,没有警卫,没有枪毙任何人的权力。”可见,蒋史两人性格均强势;而蒋介石远程指挥,令史迪威非常不满;而史迪威为了维系与英军关系,竟将战败责任全盘推给国军,实乃可耻!

年4月1日,史迪威再度向蒋“摊牌”,自称“发作了一番,言辞激烈”。但是,蒋介石顾及美国援助,决定作出让步。4月2日,蒋介石与史迪威谈话,告以杜聿明“少年气盛”、“过分固执”,决定以年事较高、经验丰富的罗卓英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在史迪威指挥下统率中国入缅部队作战;蒋还决定亲自陪同史迪威回缅。蒋介石《反省录》云:“一、对缅战事,思虑异甚。既忧部下在国外过于牺牲,补充为难。又忧失败时丧失国威与军誉。(蒋介石的忧虑,真是不无道理)二、史迪威乃动气请辞,此乃于中美邦交有关(政治再次左右军事)。故决定约之同回缅甸,予以全权,表示对彼诚意,使之勿加怀疑也。”

年4月5日,蒋介石与史迪威、罗卓英同机飞赴缅甸北部城市腊戍。6日,到美苗(卑谬),与史迪威及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商谈。7日,蒋与史讨论后,又与罗卓英、杜聿明、戴安澜各将领谈话,宣称史迪威是“老板”,“有提升、撤职、惩罚中国远征军中任何一名军官的权力”,“他们应无条件服从命令”。蒋是给足了史迪威面子,但这一退让;却助长了史迪威,罗卓英错误指挥,中国远程军彻底成为掩护英军撤退的牺牲品。

4月8日,蒋介石向新38师长孙立人将军授以曼德勒五万分之一地图,面示防守要略;并令与史迪威、罗卓英同往实地设防。史料来源杨天石:《蒋介石为什么与史迪威水火不容?》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廖耀湘

七.廖耀湘斯瓦阻击战成名,孙立人仁安羌威震世界

年3月28日,即同古保卫战最后阶段。蒋介石急电远征军:“如同古完全失陷,拟即在平满纳(同古至曼德勒之线军事重镇),附近相机决战”。3月31日,杜聿明草拟了平满纳会战计划。其方针:“军以持久,消耗敌人之目的,即以阻击兵团逐次阻击消耗敌人后,以固守兵团吸引于平满纳附近,待其胶着,以机动兵团转取攻势;将敌夹击,包围于平满纳周围而歼灭之。”并据此部署兵力:第5军第22师为阻击兵团基干,第96师为固守兵团基干,第师配属特种兵一部为机动兵团基干。4月5日,蒋介石第三次视察缅甸时,批准了这一方案(注意不是史迪威)。此时日军继续以主力沿同古,曼德勒轴线实施进攻,同时仍以东西两翼的进攻为策应。

4月5日拂晓,同古之敌开始以飞机掩护,炮20余门,战车16辆,步骑联合约1师团的兵力向远征军第22师阵地猛攻。嗣后每日不断以炽烈炮击及飞机多架轮番狂轰滥炸,向第22师斯瓦主阵地右翼迂回。第22师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虽伤亡甚重,仍死战不退,英勇抗击。战至10日止,当面之敌经斯瓦东西之线远征军猛烈反击,攻势顿挫。此战,新22师共毙敌0余人,国军伤亡营长3员,连长9员,士兵余名。这是廖耀湘升任新22师长以来首战就告捷,再显国民党中央军的威名。史料来源于杜聿明、宋希濂等编:《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4月1日至16日,敌增援部队轮番进攻,新编第22师按预订计划,逐次抵抗后,转移至平满纳南侧山地新阵地。此期间,又毙伤日军余人,新编第22师伤亡营长以下官兵千余人,远征军作战交换比再次低于日军;显示出国民党中央军王牌部队强大的战斗力。史料来源杜聿明、宋希濂等编:《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这支英雄之师日后将成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6军的基干。

新编22师斯瓦阻击战打了热火朝天时,西路方面,日军第33师团向英缅军第1军团防守地区进攻,英军再次一触即溃。3月23日,当时中国远征军第师在同古浴血之时,日军第33师团即攻占英军据守的勃和机场及勃坦。25日,第33师团继续向北突击,英军只稍事抵抗就放弃了缅拉,济贡,木参地,德贡。31日,又撤出卑谬。4月6日,放弃阿兰谬。12日放弃萨斯瓦,东敦枝和新榜卫。14日弃守重要基地和屏障仁安羌油田的要地马圭及新甸,可谓是一溃千里。日本战史甚至嘲笑:“……不堪一击……”

4月15日,英缅军第1军长斯利姆下令炸毁仁安羌油田,霎时烈焰冲天,英军夺路而逃。日军遂派2个联队急速扑向仁安羌,企图保住油田,并捕捉英军。同时又以1个联队乘车急驰,抢占宾河渡口,把英印军第17师堵在宾河南岸。日军另以一部飞速抢占仁安羌北面宾河大桥,截断英缅第1师和装甲第7旅北逃的通路。英军装备精良,又有坦克大炮,竟不敢进攻日军,反而掉头后逃,缩进附近几个村落和油田建设物中,等待援军救援。该师师长高特即率第13旅来救,却被日军轻松击溃。日军第33师团主力随即于午夜赶到仁安羌北郊,将英缅军第师和装甲第7旅共多人团团围住。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孙立人

4月16日,被围英军,粮尽弹绝,水源也断绝岌岌可危。师长斯高特一再告急。17日,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38师孙立人奉命驰援,孙立人将军当即派副师长齐学启率第团乘汽车星夜直趋宾河大桥,同时派该团长孙继光(应为刘放吾)率突击队奇袭北岸桥头堡以掩护主力攻击;并派人和被围英军联系,促其固守待援(不是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中请求英军突围,内外夹击)。孙立人将军则率师主力乘车急驰,由纳玛北侧强渡宾河,迂回到仁安羌北侧,将敌包围,对敌展开迅猛攻击,经反复激烈拼杀,将敌击溃,克复仁安羌,歼敌余人,并救出被困英军余人及日军俘虏的英军和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等余人。并将战利品——日军夺取的英军的多辆辎重汽车和0多匹马悉数交还英军。杜聿明、宋希濂等编:《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不是国内网络上长期传说毙伤日军1人或击毙日军余人。

被解救的英军与中国远征军战士

年刘放吾受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接见

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轰动英伦三岛,扬威世界,受到中外人士高度赞扬。孙立人和新编第38师也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王牌部队;而这支英雄部队,日后将成为新1军的基干,因缅北反攻战役再次威震全球,成为国军战力最强的部队。战后,英国政府发给孙立人将军勋章一枚,美国发给自由勋章1枚。

但是中国远征军接任胜利,却未能提振英缅军的士气;英缅军反而再次罔顾中英盟军的责任与信誉;不顾一切的向印度方向逃跑。中国远征军战士用鲜血收复的仁安羌,于4月25日再度失陷,致使正在准备平满纳会战的远征军右翼受到威胁。

作战负伤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八.第师再战棠吉告捷,日军成功奇袭腊戍

在东路方面,担任防御的中国远征军第6军。当第5军在同古附近与日军展开激战时,为掩护同古左侧的安全,第6军派出暂编第55师一部,向同古以东的莫契,乐可地区推进。同古失陷后,日军第56师团东犯,4月6日占莫契。中国远点征军长官司令部命令暂编第55师主力进至乐可,又令第93师一部西移棠吉,布置纵深防御。4月9日,日军向第55师克马俾阵地进攻,国军顽强阻击,直至防御阵地被摧毁,才退守保勒一线,与敌反复争夺数日,予敌一定打击和消耗。

此后,日军以战车汽车组成快速部队,突破了乐可,切断了暂编第55师后防补给线。日军越过乐可后,继续北犯,棠吉,和榜告急。第6军在该地兵力较弱,难以阻挡敌推进。4月21日,第5军第师及军直属部队一部增援棠吉,但因途中延误,至23日才抵达棠吉两侧时,棠吉已失守。24日拂晓,第师趁敌立足未稳反攻棠吉,进展迅速。至午,已攻占其西,南,北三面高地。黄昏,继续包围猛攻棠吉市街之敌,至夜间11时,攻克棠吉,日军大部分歼,残部向东窜逃。仅有一小部分尚在棠吉东南隘路和附近坚固建筑物内顽抗。25日,敌增援部队向第师反攻,棠吉东面及西北高地一度失守,第师调整后反攻,战至晚终将敌击退。还全歼棠吉东南隘路凭险据守的小股日军。

就在第棠吉告捷时,第6军一部和榜及雷列姆附近阻敌前进。从4月21日起,日军向和榜阵地攻击,激战2日,守军阵地被摧毁,伤亡甚重,被迫撤至孟旁阵地;战局对远征军越来越不利。年4月24日,蒋介石指示:“国军今后在缅甸之作战指导,应以不离开缅境,而又不与敌主力决战为原则。依此原则,以机动作战,极力阻止并迟滞敌之发展。”同时,指示远征军守卫腊戍、密支那、八莫等邻近中缅边境的城市,以保住退路;这一命令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之后的战事急转直下也证明了蒋的明智。但是,史迪威和罗卓英仍在醉心于组织曼德勒会战,完全不顾中国远征军兵力不足,英军全线溃败的现实情况。当天,日军第56师团在占领雷列姆后,乘第6军后方兵力空虚,分两路向西保,腊戍进逼;28日陷西保,29日陷腊戍(不是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第18师团奇袭腊戍,是第56师团),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陷入困境。5月1日,日军攻占新维,当天5月1日,曼德勒失陷,“曼德勒会战”彻底化为泡影。3日,陷畹町。芒市,龙陵亦相继失守。5日,日军先头部队抵达惠通桥,被中国远征军第36师击溃。日军另一部于5月3日占领八莫,6日,英军决定放弃缅甸,史迪威才下令中国远征军向印度撤退;但为时已晚。

年5月8日密支那沦陷,中国远征军从缅北回国的通路被切断;陷入被围歼,无路可退的险境,军心出现动摇,缅甸战局呈崩溃之势。

蒋介石与抗日名将杜聿明

九.远征军悲惨回国争议

面对史迪威从印度撤退的命令,第5军长杜聿明鉴于战败,恐为印人所不齿。拒绝执行史迪威要他率第5军退入印度的命令,决定率第5军回国。但孙立人新编第38师仍照史迪威,罗卓英命令向印度撤退。而史迪威本人拒绝美方派来接他的飞机,亲率少数人员徒步西行。蒋介石对史迪威未经请示就下令向印度撤退大为不满(罗卓英未同行),日记云:“史迪威擅令我第五军赴印度边境之庞炳,而彼且离开队伍,先自赴印,并无一电请示。此种军人,殊非预想所及,岂彼或为战事失败,神经不安之故乎!可叹!”18日,蒋介石要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转告史迪威,“国军无退入印度之意”。可见杜聿明是受命于蒋介石。

事后证明,新编第38师及后撤入印度的新编第22师损失最小,而其他各部撤回国损失惨重;笔者认为杜聿明一方面服从政治,另一方面坚守国军尊严;但牺牲中国远征军,特别是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精锐损失殆尽,实是得不偿失。而且退入印度的国军,在蒋介石,郑洞国等人的努力下,中国驻印军也未被美军掌握。

年5月至8月初,第5军各部分4路,从不同的方面撤退:该军直属部队之一部,新编第22师及长官部所属各单位由曼德勒转进至新平洋,因雨延时2月余,又奉命改道入印(不是国内网络上传说与孙立人一同,是因天气原因被迫入印);至7月底,到印度雷多。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葡萄,高黎贡山返国;第师及新兵训练处补充第1,第2团自棠吉至罗列姆,沿途不断突破敌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返国。

中国远征军从野人山,高黎贡山回国

各部队需通过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和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蚁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瘴气毒蛇又丛生。本预计在雨季前可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道路多为敌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使主力安全转进。因此,迂回曲折,费时旷日。至年6月1前后,军直属部队一部及新编22师才到达打洛,第96师到达孟关附近,第师到达中缅边境南坎附近,黄翔部到达国境泸水附近,与宋希濂部取得联系。

年6月4日,史迪威自印度德里回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却严厉批评中国远征军的高级将领:“殊令人失望”,“或缺能力,或缺胆略”,声称“彼等居处离前线太远,且无意亲上前线。”“因循迁延为各高级将领之通病”。他甚至点名批评杜聿明“个性刚愎,不易应付”。他自称这次汇报为“开门见山,指名道姓”,“那情形就如同在踢一位老妇人的肚子一样”。蒋对这些批评大不以为然,认为史对此次撤退负有重大责任,但却“不知自反,专事毁人利己”。6月5日日记云:“我军在缅如此重大牺牲,其责任全在史氏之指挥无方,而彼乃毫不自承过失,反诋毁我高级将领至此。当失败之初,彼乃手足无措,只顾向印度逃命,而置我军于不顾,以致我第五军至今尚未脱险。乌呼!史迪威诚不知耻者也。”由此,蒋介石更进一步指责美国军事代表团,“大半皆自私自大之流”。

6月至7月,缅甸整日倾盆大雨,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洪水汹涌,既不能徒涉,也无法摆渡和架桥。工兵制造的无数木筏皆被洪水冲走,有时连人带筏都被冲走。加上原始森林特别潮湿,蚂蟥,蚊虫,毒蛇以及各种小爬虫遍布。蚂蟥叮咬,易造成破伤风,疟疾,回归热等传染病大流行。官兵死亡累累,一路沿途均是尸骨遍野,可谓惨绝人寰。

就连杜聿明途中也患病,险些丧生。戴安澜在转战途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是年秋季,在国内为戴安澜将军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题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彭德怀联名挽词:“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

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陆军中将,是年7月2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予戴安澜军团功勋章,以表彰他在缅甸战役中的卓越战绩和为中国军队建立的崇高声誉。

中国远征军第6军,第66军也于同期向云南撤退。第66军历经艰难,至年9月5日才突破重围,退至滇西西碧江。因三面受敌,第6军最后放弃景东,撤回滇南。

中国远征军在撤退途中,由于指挥错乱,再加上环境太恶劣,致使各部队因撤退被敌杀伤,失踪,染病死亡比作战伤亡还要大。如第5军入缅40人,撤回00人,因战死伤7人,撤退死伤14人,是作战伤亡的一倍多。远征军入缅10万人,撤到滇西和印度的仅4万人左右,损失近6万人(含伤亡,失踪),足见损失之惨重。特别是机械化精锐第5军损失殆尽,其新编第22师入印后整编成新1军(又扩编为新6军),元气大伤。直到年滇西反攻战役,才再度出战;虽取得不俗战绩,但已难现辉煌。史料来源于杜聿明、宋希濂等编:《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后。史迪威出于逼蒋交出兵权的目的,决定以印度蓝姆伽为基地,依赖美式装备和训练。以新38师,新编22师为基干,打造了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6军);将其树立成美援的典范。他说明罗斯福,蒋介石给予支持。

年10月,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6军发起缅北反攻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第18,第56师团。稍晚,中国远征军也发起滇西反攻战役,收复滇西全部失地。最终与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报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之仇。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民族丰碑)

十.历史公论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克服了准备不足,异域作战语言不通,环境不了解,无丛林作战经验,装备不足及英军全线崩溃又不配合等诸多不利因素。在前期,打的英勇顽强,屡挫敌锋。特别是第5军第师,新编22师在同古,斯瓦,棠吉三战捷,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打击;赢得了日军罕见的高评价。而孙立人新38师仁安羌大捷,救援英军,美国修道士,记者,更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世界赞誉,使中外,敌都钦佩有加。再次证明了国民党中央军才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民族脊梁这一事实。

但是中国远征军的喋血奋战并未能挽回缅甸战役的颓势,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有5点:

英缅军放弃缅甸,而且私心严重;从一开始拒绝中国远征军入缅,到最后拉着中国远征军仓促入缅来掩护他们逃跑;联合作战根本无从谈及,反而一味要求中国远征军援助;而且很少向中国远征军通报军事行动,一旦战事紧张,就立即溃逃,完全不顾国军的安危。这也注定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就是令出多门,却各行其是。原本蒋介石将最高指挥权予以史迪威,罗卓英,实际具体军事行动则直接受命于蒋介石领导的军委员驻滇参团;这形成了两头指挥,更加剧了蒋介石,杜聿明与史迪威,罗卓英的矛盾。远征军内部的矛盾给整个会战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史迪威从一开始的反攻仰光,到与罗卓英搞出来的所谓曼德勒会战,都根本就没考虑到缅甸战局,中国远征军实际情况;中国远征军虽兵力与日军相当,但防御区域大,又没有空中掩护,也没有丛林作战的经验和充足装备;而且入缅仓促准备不足。再加上英缅军放弃缅甸的真实目的。面对蒋介石正确的命令,却坚持在曼德勒决战。结果英军先逃跑,退路又被日军断了,史,罗要承担失败的主要责任。日军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准备充分,加之开战不久,就利用英军的溃败,完全掌握了缅甸上空的制空权,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就已经呈席卷残云之势。入缅后,虽然主力第5军和新38师连战连捷;但第6军,第66军面对强悍的日军,却一败再败;最终丢掉了回国的两大通道—腊戍,密支那。酿成了从野人山,高黎贡山撤回国的悲剧。英美则把缅甸划入英国负责的南太平洋战区辖制的东南亚战区,结果既没有制订协调统一的作战计划,又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失败再所难免。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